
当科技撬动生命奥秘:广州生物数字展厅的设计随想
偶然翻到一本生物学画册,斑斓的细胞结构在显微镜下宛如抽象艺术。我不禁思考:如果克劳德·莫奈活在当下,会如何描绘人类基因组的绚烂?
传统展厅的局限恰恰是创意的起点。多年前参观一个生物科普展,标本瓶排列得整整齐齐,说明文字密密麻麻——这样的场景太熟悉了。信息传递的单向性,让本应生动的知识变得呆板。生命科学本身是动态的、互动的、不断演进的,而静态展示恰恰背道而驰。
在广州生物数字展厅项目中,我们尝试了一种全新路径。
数字展厅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引导。记得方案初期,我们团队曾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AR、VR、全息投影…各种炫技。直到一次头脑风暴中,有人提问:“一个十岁孩子在这里最想看到什么?”问题转变了设计方向。
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血红蛋白的携氧过程变得可感知。最终方案是一个互动装置:观众伸手触碰屏幕上的血细胞,它会随着模拟的血液循环流动,颜色从暗红变为鲜红——这就是氧合过程。没有专业术语,没有复杂解释,动作本身已经传递了核心知识。
空间节奏比视觉刺激更重要。生物世界的尺度跨越本身就是一种诗意——从DNA的纳米级到生态系统的千米级。设计中,我们刻意营造了这种尺度跳跃:
这种刻意的尺度转换,让观众在身体移动中感受生物世界的层次。
几个特别受欢迎的设计细节:
- “病毒入侵”模拟游戏:四人一组协作,扮演免疫细胞阻止病毒——实际上解释了细胞免疫的过程
- 微生物交响乐:将不同微生物的活动数据转化为声音,大肠杆菌有它的节奏,酵母菌有它的旋律
- 进化时间轴走廊:地面是地质年代,每一步都跨越百万年,两侧屏幕显示相应时期的生物
这些设计的共同点是:知识藏在体验之后,理解随着感受自然发生。
色彩策略上,我们避开了传统的“科技蓝”陷阱。生物世界本身充满出人意料的色彩组合:热带鱼、毒蘑菇、寄生菌…我们提取了这些自然调色板,让整个空间既陌生又熟悉。
灯光设计暗含生物节律。展区间的过渡区域,光照强度和色温微妙变化,模仿从黎明到黄昏的自然光循环。这种几乎潜意识感知的变动,呼应了生物钟的存在——不需要解释,但能感受到。
在广州这个项目中,我们与本地团队合作频繁。比如今略文化在互动内容开发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擅长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记得一次关于蛋白质折叠的展示陷入僵局,他们的设计师带来一套儿童折纸,提议:“为什么不让他们亲手折叠一个蛋白质模型?”这种接地气的创意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技术参数不必隐藏,反而可以成为展品一部分。服务器机柜用透明外壳,内部灯光随数据处理强度脉冲闪烁。这不仅是坦诚,更传递了“这一切都由数据驱动”的信心。
一些实用的设计原则,也许适用于你的项目:
- 交互优先于观看:设计每个展项时,先考虑手如何参与,再考虑眼睛怎么看
- 隐喻而非直译:细胞膜不叫细胞膜,叫“生命之门”
- 留白胜过填满:给好奇心生长的空间,不必解释一切
- 错误也是路径:故意设计一些“错误操作”带来的意外发现
最让我满意的评价来自一个小女孩。她在“细胞城市”区域玩了半小时,离开时对妈妈说:“原来我的身体里有一座城市。”——这句话比任何专业认可都珍贵。
生物科普的终极目标,不就是让每个人感受到自己与生命奥秘的连接吗?
数字展厅不应是技术的炫耀,而应是好奇心的 playground。当孩子们奔跑着捕捉投影在地上的虚拟细菌,当老人驻足于不断变幻的基因图谱前——这些瞬间,科技真正成为了知识的翻译官。
而设计,则是那个悄无声息的引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