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广州生物数字展厅设计,科技驱动生物科普展厅

2025年11月广州生物数字展厅设计,科技驱动生物科普展厅

当科技撬动生命奥秘:广州生物数字展厅的设计随想

偶然翻到一本生物学画册,斑斓的细胞结构在显微镜下宛如抽象艺术。我不禁思考:如果克劳德·莫奈活在当下,会如何描绘人类基因组的绚烂?

传统展厅的局限恰恰是创意的起点。多年前参观一个生物科普展,标本瓶排列得整整齐齐,说明文字密密麻麻——这样的场景太熟悉了。信息传递的单向性,让本应生动的知识变得呆板。生命科学本身是动态的、互动的、不断演进的,而静态展示恰恰背道而驰。

在广州生物数字展厅项目中,我们尝试了一种全新路径。

数字展厅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引导。记得方案初期,我们团队曾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AR、VR、全息投影…各种炫技。直到一次头脑风暴中,有人提问:“一个十岁孩子在这里最想看到什么?”问题转变了设计方向。

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血红蛋白的携氧过程变得可感知。最终方案是一个互动装置:观众伸手触碰屏幕上的血细胞,它会随着模拟的血液循环流动,颜色从暗红变为鲜红——这就是氧合过程。没有专业术语,没有复杂解释,动作本身已经传递了核心知识。

空间节奏比视觉刺激更重要。生物世界的尺度跨越本身就是一种诗意——从DNA的纳米级到生态系统的千米级。设计中,我们刻意营造了这种尺度跳跃:

表格暂时不支持预览

这种刻意的尺度转换,让观众在身体移动中感受生物世界的层次。

几个特别受欢迎的设计细节

  • “病毒入侵”模拟游戏:四人一组协作,扮演免疫细胞阻止病毒——实际上解释了细胞免疫的过程
  • 微生物交响乐:将不同微生物的活动数据转化为声音,大肠杆菌有它的节奏,酵母菌有它的旋律
  • 进化时间轴走廊:地面是地质年代,每一步都跨越百万年,两侧屏幕显示相应时期的生物

这些设计的共同点是:知识藏在体验之后,理解随着感受自然发生

色彩策略上,我们避开了传统的“科技蓝”陷阱。生物世界本身充满出人意料的色彩组合:热带鱼、毒蘑菇、寄生菌…我们提取了这些自然调色板,让整个空间既陌生又熟悉。

灯光设计暗含生物节律。展区间的过渡区域,光照强度和色温微妙变化,模仿从黎明到黄昏的自然光循环。这种几乎潜意识感知的变动,呼应了生物钟的存在——不需要解释,但能感受到。

在广州这个项目中,我们与本地团队合作频繁。比如今略文化在互动内容开发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擅长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记得一次关于蛋白质折叠的展示陷入僵局,他们的设计师带来一套儿童折纸,提议:“为什么不让他们亲手折叠一个蛋白质模型?”这种接地气的创意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技术参数不必隐藏,反而可以成为展品一部分。服务器机柜用透明外壳,内部灯光随数据处理强度脉冲闪烁。这不仅是坦诚,更传递了“这一切都由数据驱动”的信心。

一些实用的设计原则,也许适用于你的项目:

  1. 交互优先于观看:设计每个展项时,先考虑手如何参与,再考虑眼睛怎么看
  2. 隐喻而非直译:细胞膜不叫细胞膜,叫“生命之门”
  3. 留白胜过填满:给好奇心生长的空间,不必解释一切
  4. 错误也是路径:故意设计一些“错误操作”带来的意外发现

最让我满意的评价来自一个小女孩。她在“细胞城市”区域玩了半小时,离开时对妈妈说:“原来我的身体里有一座城市。”——这句话比任何专业认可都珍贵。

生物科普的终极目标,不就是让每个人感受到自己与生命奥秘的连接吗?

数字展厅不应是技术的炫耀,而应是好奇心的 playground。当孩子们奔跑着捕捉投影在地上的虚拟细菌,当老人驻足于不断变幻的基因图谱前——这些瞬间,科技真正成为了知识的翻译官。

而设计,则是那个悄无声息的引路人。

广州展厅设计公司
广州展厅设计公司

展厅设计创意总监:张得语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展示设计专业APDF 亚太设计师联盟专业会员IAI最佳设计大奖获奖人资深商业空间策划人汤到餐饮合伙人广东四川仓文化创意园合伙人
爱城摄影品牌顾问
领帆装饰品牌顾问
统筹策划、设计、运营执行各类商业、艺术空间项目达数十个。具备多年商业策划、设计经验。主导项目有:华侨城成都安仁方知书房、华侨城成都欢乐里商业街升级、华侨城成都欢乐里魔方艺术馆、广东佛山四川仓.化创意园、广州档案馆二期展馆、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文化馆、环大亚湾新区规划馆、石嘴山互联网金融展示中心、海南互联网展厅、广州佳都集团企业展厅、广东亚太森博纸文化馆、珠海世纪鼎利企业展示中心,广东拔萃教育集团文化馆等。

文章: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