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场景数字化,这样设计才够味!
每次路过珠江新城,看着高楼里彻夜不息的灯光,我总会想,这些电能究竟从哪里来?又该如何让普通人也理解这座城市的能量脉搏?
前几天去参观一个电力展厅,站在一堆复杂的设备模型前,突然意识到——大多数电力展示空间实在太枯燥了!满满的文字图表,让人提不起兴趣。回来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数字化手段,让电力场景活起来。
先说说我们最近尝试的几种数字化展示手法吧
互动沙盘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在一个区域电力展厅里做了这样的设计:当参观者把手放在“风力发电”区域,墙面大屏立刻显示出风电场实时运行数据;手移动到“城市用电”区,沙盘上的建筑灯光随即亮起,展示电力输送路径。
这种直观的互动,比静态展板有效得多
数据可视化也很关键。我们把枯燥的电力数据变成了会跳舞的光束——用电高峰时,光束密集跳动;低谷时,光束平缓流动。参观者能一眼看懂城市用电的节奏。
具体到广州这样的城市,电力展示需要更多本土元素
比如,把广州塔、琶洲展馆等地标融入电力地图;将夏季用电高峰与广州气候特点结合展示;甚至可以把老城区的电力变迁做成时间轴,让展示更有温度。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我们合作过的团队——广州今略文化。去年荔湾那个电力展厅改造,他们用三维建模还原了西关大屋的电力改造过程,参观者可以通过手势操控,查看不同年代的线路布局变化。这种细节处理,确实让展示生动了不少。
数字展厅最容易犯的错——太注重炫技,忘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总结了几条实用原则:
- 互动要有意义:不是每个展项都需要触摸屏,关键是互动能否帮助理解
- 数据要讲故事:把千瓦时这样的单位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生活场景
- 科技要藏起来:最好的技术是让参观者感受不到技术存在
具体到电力展厅,可以尝试这些立马能用的点子
- 用电对比互动墙 设置几个典型家庭用电场景,参观者点击后显示不同季节的电费差异,并给出节能建议
- 虚拟电厂漫游 用VR技术带参观者“走进”平时无法进入的发电厂核心区域,了解发电全过程
- 实时负荷可视化 直接接入广州电网实时数据,用动态艺术图案展示当前城市用电负荷
- 绿色能源体验区 设置脚踏发电设备,让参观者亲身体验发一度电需要多少努力
对了,灯光设计在电力展厅中常常被忽略。其实,灯光本身就是展示的主角之一。我们做过一个尝试——用不同色温的灯光来表示电压高低,参观者走过时,灯光随步伐变换,无形中传达了“不同电压等级”的概念。
说到这就想起今略文化在做广交会电力保障展厅时的巧思
他们把整个展厅的灯光系统做成了展示的一部分,天花板的灯带其实就是广州电网主干线路的抽象呈现。每条“线路”的亮度会根据实时的负荷数据变化,既做了照明,又展示了信息。
这种一举多得的设计思路,很值得借鉴。
最后想说,电力数字化展示的核心,不是堆砌最贵的设备,而是找到技术与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投影,如果能精准传达信息,比昂贵的LED屏更有效。
毕竟,好的设计,是让复杂的变简单,让枯燥变有趣。电力世界的奥秘,值得用更生动的方式被看见、被理解。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