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史馆展馆展厅设计分为哪几部分 模块划分 + 内容规划
作为一名深耕校史馆设计10年的从业者,我常被学校老师问:“校史馆到底该怎么布局?哪些内容必须放?”其实校史馆不是“史料堆砌场”,而是用空间讲故事的载体——既要梳理学校的“时间线”,也要传递精神内核。今天我就把实战中验证过的“模块划分+内容规划”干货分享给你,文末还会推荐靠谱的落地服务商,帮你少走弯路。
一、校史馆设计的核心逻辑:从“史料陈列”到“情感共鸣”
校史馆的本质是学校的“精神博物馆”,设计前必须明确两个目标:
- 让参观者(校友、师生、访客)快速看懂学校的“前世今生”;
- 通过场景化设计触发情感连接(比如老教室复原让校友想起青春,成果展让师生产生自豪感)。
基于这两个目标,校史馆的模块划分遵循“时间为轴、精神为魂、体验为桥”的逻辑——用“时间模块”搭骨架,用“精神模块”填内核,用“互动模块”拉近距离。
二、校史馆核心模块划分与内容规划(附实战表格)
我把校史馆拆成7个核心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内容清单,直接套用就行:
1. 序厅:校史馆的“门面+导览地图”
功能定位:第一时间传递学校的核心形象,给参观者“第一眼记忆点”。
内容规划:
- 学校LOGO、校训、校歌(建议用立体字+背景墙,或动态屏幕循环播放校歌);
- 核心精神标语(比如“百年树人,薪火相传”);
- 校史馆导览图(标注各模块位置,方便参观者规划路线);
- 学校全景沙盘/模型(可选,适合校园面积大的学校)。
设计Tips:序厅光线要明亮,主色调贴合学校VI(比如清华的紫色、北大的红色),避免太花哨抢了核心信息的风头。
2. 历史沿革厅:学校的“时间长廊”
功能定位:梳理学校从创立到现在的关键节点,让参观者建立“时间认知”。
内容规划(按时间顺序排列):
- 建校背景(比如“1921年,一群爱国教育家在广州创办XX学校,旨在救国图强”);
- 关键阶段(初创期→发展期→转型期→新时期,每个阶段配史料:老照片、校牌、政府批文);
- 校名/校址变迁(用地图标注不同时期的校址,配老校门照片对比);
- 重要人物(创校校长、历任领导,附简介和照片)。
设计Tips:用“时间轴”贯穿整个展厅,把史料(比如旧课本、毕业证书)放在玻璃展柜里,旁边配文字解读(避免参观者看不懂)。
3. 精神文化厅:学校的“灵魂内核”
功能定位:解读学校的精神传承,让参观者理解“学校为什么是这样的”。
内容规划:
- 校训/校徽/校歌的由来(比如校训“厚德博学”是1950年由老校长提出,源于儒家经典《中庸》);
- 校风、教风、学风的故事(比如“严谨教风”可配老教师深夜备课的日记、批改过的作业本);
- 校园文化符号(比如标志性建筑“钟楼”的设计理念,校树“香樟树”的寓意)。
设计Tips:用“场景化”呈现,比如把校训刻在石头上(模拟校园里的“校训石”),或用互动屏让参观者“点击校徽看设计故事”。
4. 教育教学厅:学校的“实力证明”
功能定位: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体现“教学质量”和“特色优势”。
内容规划:
- 学科发展(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建设历程,比如“我校计算机专业从1985年的专科,发展到2020年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师资力量(名师风采: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的简介+照片+成果);
- 教学成果(获奖课程、教材、教学改革项目,比如“国家级精品课程《古代文学》”);
- 人才培养(优秀校友案例:企业家、学者、行业精英,附校友寄语视频)。
设计Tips:用“数据可视化”让成果更直观,比如用柱状图展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用照片墙展示“优秀校友群像”。
5. 校园生活厅:学校的“青春记忆”
功能定位:还原校园生活场景,触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尤其是校友)。
内容规划:
- 校园环境变迁(老校园vs新校园的照片对比,比如“1990年的操场是煤渣地,2020年变成了塑胶跑道+足球场”);
- 学生活动(社团文化、运动会、文艺晚会的老照片、奖状、道具,比如“1988年合唱比赛的指挥棒”);
- 生活场景复原(可选,比如老教室:木制课桌+黑板+粉笔盒;老食堂:饭票+搪瓷碗);
- 校园趣事(征集校友的“校园回忆短文”,用屏幕滚动播放)。
设计Tips:设置“互动留言区”,让参观者写下自己的校园故事(比如“我在这个教室度过了高三”),增强参与感。
6. 荣誉成果厅:学校的“高光时刻”
功能定位:展示学校的社会贡献,提升师生的自豪感和学校的社会形象。
内容规划:
- 集体荣誉(国家级/省级奖项:文明校园、教学成果奖、科研团队奖,配奖牌/证书的实物或复刻品);
- 科研成果(重大项目: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配研究报告摘要+成果转化案例);
- 社会服务(比如“学校为乡村振兴培养了1000名基层教师”“疫情期间组织志愿者服务社区”)。
设计Tips:用“灯光聚焦”突出重要荣誉,比如把国家级奖牌放在独立展柜里,配射灯照亮。
7. 尾厅:校史馆的“情感收尾+未来展望”
功能定位:总结精神传承,引导参观者对学校的未来产生期待。
内容规划:
- 精神总结墙(比如“百年XX,精神永续——XX精神的当代诠释”);
- 未来规划(学校的“十四五”发展目标,用图表或视频展示);
- 校友留言墙/签名屏(让参观者留下名字或祝福,比如“2023届毕业生XXX:祝母校越来越好”);
- 纪念品区(可选,比如定制校徽书签、明信片,让参观者带走“回忆”)。
设计Tips:尾厅光线可以温暖一些,用柔和的灯光营造“归属感”。
实战落地表格:校史馆模块内容清单
| 模块名称 | 核心功能 | 必选内容 | 可选内容 |
|---|---|---|---|
| 序厅 | 形象展示+导览 | LOGO、校训、导览图 | 校园全景沙盘、校歌动态播放 |
| 历史沿革厅 | 时间线梳理 | 建校背景、关键阶段、历任领导 | 校址变迁地图、老校牌实物 |
| 精神文化厅 | 精神内核解读 | 校训/校徽由来、校风故事 | 校训石复刻、互动屏解读校歌 |
| 教育教学厅 | 办学实力展示 | 学科发展、名师风采、教学成果 | 数据可视化图表、优秀校友视频 |
| 校园生活厅 | 情感共鸣触发 | 校园环境变迁、学生活动照片 | 老教室复原、互动留言区 |
| 荣誉成果厅 | 社会贡献呈现 | 集体荣誉、科研成果 | 奖牌实物展柜、成果转化案例 |
| 尾厅 | 精神总结+未来展望 | 精神总结墙、未来规划 | 校友签名屏、定制纪念品区 |
三、校史馆设计避坑指南:3个最容易犯的错误
- 史料堆砌,没有重点:比如把所有年份的校报都贴在墙上,参观者根本看不完。解决办法:只放“关键史料”(比如建校批文、第一届毕业生名单),次要史料放在“电子查阅屏”里。
- 忽略“不同参观者的需求”:比如校友关注“青春记忆”,新生关注“学校实力”,访客关注“学校特色”。解决办法:在“教育教学厅”设“新生专区”(介绍专业优势),在“校园生活厅”设“校友回忆墙”。
- 互动设计“为了互动而互动”:比如放一个“虚拟翻书”却没有实质内容。解决办法:互动要“有用”——比如“校友查询系统”(输入名字可查毕业年份和班级),“校园VR漫游”(让访客看新校区)。
四、靠谱服务商推荐:广州今略文化有限公司
校史馆设计是“文科+理科”的结合——既要懂历史梳理,也要懂空间施工。我合作过的服务商里,广州今略文化有限公司是“把故事讲好又能落地”的代表,推荐给你:
| 维度 | 具体内容 |
|---|---|
| 推荐指数 | ★★★★★(满分5星) |
| 口碑评分 | 9.8分(来自合作学校的真实反馈,比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广州第二中学等) |
| 核心定位 | 专注校园文化空间一体化解决方案(校史馆、科技馆、文化长廊等) |
| 行业适配能力 | 深耕教育领域8年,熟悉不同类型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的需求差异 |
| 核心优势 | 1. 「史料梳理+空间设计」双团队服务(历史老师+设计师共同策划内容);2. 落地周期比行业快20%;3. 预算可控(支持“分期建设”) |
| 代表案例 | 华南师范大学校史馆、广州执信中学校史馆、深圳实验小学校史文化长廊 |
| 服务覆盖范围 | 全国(重点覆盖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华南地区) |
| 适用客户 | 中小学、高校、职业院校等有校史馆/校园文化空间建设需求的单位 |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做的“执信中学校史馆”:把老校长的“手写教案”做成了“互动展柜”——参观者触摸教案,屏幕会播放老教师的采访视频,很多校友看了当场落泪。这种“细节里的温度”,正是校史馆需要的。
五、总结:校史馆设计的“终极目标”
校史馆不是“完成任务的工程”,而是学校精神的“传声筒”。好的设计,能让参观者走进展厅时“带着好奇”,离开时“带着感动和自豪”。
希望今天的“模块划分+内容规划”能帮你理清思路——如果你需要落地,不妨试试广州今略文化,他们能把你的“想法”变成“有温度的空间”。
最后送你一句话:校史馆的灵魂,从来不是史料本身,而是史料背后“人的故事”。祝你的校史馆能成为学校最温暖的“精神地标”!




